最新公告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和乐校园>>媒体报道>>文章内容

栏目列表

0519-85770010

媒体报道

20240118 常州晚报报道 承非遗文化 感传统魅力
圩塘中心小学常报小记者主题活动
发布时间:2024-01-19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录入者:朱燕峰

c7ce9fc7-5738-4d84-85fe-70d6ced65e41.jpg

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,让小记者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生活的美好,本学期,圩塘中心小学的常报小记者们开展了妙趣横生的制作“手摇舞龙”活动。

活动开始了,老师用图画和文字介绍了什么是图腾。我了解到图腾本意是标记、标志,它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先生翻译过来的词汇。图腾也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,古代人们运用图腾解释神话、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,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。接着,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“龙文化”。从老师的讲解中,我了解到龙的传说、龙的种类、汉字“龙”的演变以及舞龙的来源和习俗。舞龙俗称舞龙灯,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。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,每逢喜庆节日,人们都会舞龙,从春节开始舞龙,然后二月“龙抬头”,端午节时也舞龙。所以,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,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。

最后,我们开始制作“手摇舞龙”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是需要技巧的。首先,我给事先准备好的龙头和龙尾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,接着用剪刀沿着龙的边边剪下,再拿出一副一次性筷子,分别在龙头龙尾粘一个。最后,拿出一张长方形纸,把它折成扇子的形状,用双面胶把长方形纸两端粘上,把龙头龙尾连起来,一个漂亮的“手摇舞龙”就做好了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四(8)班 付祥佑

指导老师 陈小红

活动开始时,老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:龙真实存在过吗?同学们热烈地参与讨论,有人坚信成语“画龙点睛”暗示着它们曾经真实存在过;而其他人则认为龙只是古代文化中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。我和旁边的同学小声交流着这个问题,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:世界上可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过“龙”。在听取了众多不同观点之后,老师揭晓答案——确实,在现实世界中,并不存在传说中那样神奇的生物。

随后便是动手活动环节,整个教室里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之情。我们准备好材料:一次性筷子、剪刀、水彩笔以及双面胶等,并开始按步骤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艺术品——纸质的“手摇舞龙”。从细心剪裁到悉心涂色再到精确折叠,每一个部分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耐心。通过两种不同方法来折叠纸张形成龙身体部分,第二种方式尽管更为复杂且容易出错,但我仍然谨慎地完成每一个步骤,务求完美地呈现我的作品。最终将雕琢好,形态各异的部件组合起来,并将其固定在筷子两端。

当最后一个步骤完成时,我感到无比满足与欣喜——我的作品终于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。此时此刻,在我看来它不只是一份手工艺品,它象征着历史与传统相结合下新生代少年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尊重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四(7)班 年馨蕊

指导老师 钱彬

图腾是一种标志,而“龙”就是我国古代图腾中经常出现的一种。“龙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突出形象,我们中国人会说自己是“龙的传人”。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“舞龙”的讲解,舞龙是中国的传统非遗文化。古时候,人们把龙看作神仙,作为美好的象征,人们很崇敬龙。而舞龙,是人们想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龙身上,通过舞龙来表达他们对龙的敬意,想让龙来帮自己完成心愿、祈求平安。听到这,我不禁觉得,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。

接下来,我们可以亲手尝试做“手摇舞龙”,可真是激动人心。一双双小眼睛专心致志地盯着老师,生怕错过什么细节,随后我们拿起材料,用灵巧的双手剪、折、涂、画,最后再粘起来,一条条栩栩如生的“手摇舞龙”就呈现在大家的手中了,拿着“龙”,我们欢快地飞舞着、嘶吼着,一起做天空的霸主,而我也在心里祈祷这条“手摇舞龙”可以带给我们幸运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五(2)班 苏淳

指导老师 吴俣

老师首先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关于龙的知识,然后发了一张印有龙图案的纸给我们。我们先把每个图案小心翼翼地剪下来,剪完之后就开始涂色了。要想突显出它的威武霸气,颜色必须少不了。众所周知,龙身上的颜色很亮丽,主要以红、黄、橙三种颜色组成的,但涂牙齿时我考虑了半天,最终给我的神龙镶了一口大金牙。龙的尾巴与鱼极其相似,所以我涂了棕黄色,涂完拿起来一看,龙身上自带的那种气势就涌现出来了。

接下来做龙的身体,最后是用筷子和双面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,龙头固定在前边,龙身放在中间,最后是尾巴,一条“手摇舞龙”就做好了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六(7)班 姜懿轩

指导老师 盛爱凤

今天,活动将围绕着神秘莫测的龙展开。拿到材料,接下来是对细致入微观察力的考验:手持剪刀,我专注地沿着龙头轮廓小心翼翼地裁剪。每一次剪裁都希望能够尽善尽美,仿佛那透镜下才能看清楚的精巧细节需要通过放大镜才能完美捕捉。

大约十分钟后,一个龙头在我的努力下跃然纸上。随即我迅速转向制作龙尾,并给予它生动鲜艳的色彩。就在这时,老师示意我们暂停,并引导我们看向黑板上呈现出三条栩栩如生、工艺精湛的“手摇舞龙”。老师开始讲解制作过程,并指出其中难度较高的部分可以选择简化操作——阶梯型设计便是其中之一。思量再三后,我决定采用这个简化方案;选用象征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色彩——中国红来完成我的作品。虽然仅仅是折叠成阶梯形态就耗费了大量时间与耐心,在使用双面胶将各部件巧妙连接之后,再加上筷子作为支架时,一个代表着勇气与智慧、权威与尊严象征的中国龙便昂首挺立于眼前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四(7)班 李可儿

指导老师 钱彬

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印着龙头和龙尾的纸,还让每人选一张纸做龙的身体,我选了蓝色,打算做一条蓝色的龙。

我挑好蓝色彩铅,就让笔在龙头、龙尾上“飞”了起来,又将它们剪下。之后,老师教我们做龙的身体,一种是直接把纸叠好粘起来,一种是拉花,一种是把纸做成串起来的环,可以让龙的身体更长、做起来也更简便,我选择拉花。

做好后如何舞起来呢?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次性筷子,只要粘在龙头和龙尾的背面就可以操作一整条龙了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五(6)班 孙梦露

指导老师 胡焱

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。舞龙和舞狮,在古时候是一年中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。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,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东南亚、欧美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,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
开始做“手摇舞龙”了,材料有两只一次性筷子、彩纸、打印的龙头和龙尾、双面胶、水彩笔。首先把龙头和龙尾剪下来,然后按照自己喜爱的颜色涂色,接着剪龙身,把正方形彩纸对折,剪十几条线,拉直变成了一条长长的龙身,用双面胶贴在两只筷子上,一双贴在龙尾,龙身就贴在中间部分,最后就大功告成了。我简直不敢相信竟然做出了这么栩栩如生的龙,真漂亮啊!

圩塘中心小学

四(2)班 韩芯宸

指导老师 王红梅

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彩纸和一张画有龙头和龙尾的纸,这龙头看起来威风凛凛,做出来的龙一定很好看。我们第一步要把龙头和龙尾剪下来,我拿出剪刀,沿着边缘小心翼翼地剪着,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剪坏,我费了好大劲才把龙头剪下,我看向别人,别人已经到第二步涂色了!我满脸不可置信,在我感叹他们的快时,也在想我这个“手残党”能做好吗?我不甘人后,剪呀剪,尾巴是剪下来了,不过好像剪得太快了,把尾巴的一个地方剪掉了!这可怎么办?我左思右想,有了,我可以用双面胶粘起来,我粘好后疯狂涂色,我竟然比别人快了一些。

第三步要把龙的身子做出来,我选择做最简单的阶梯型,我把老师发的那张彩纸对折,接着像做扇子一样折,不一会龙身子就做好了。第四步把龙头和身子还有龙尾粘在一起。第五步,将一次性筷子分别粘在龙头和龙尾的背面。大功告成!

圩塘中心小学

四(2)班 陆子豪

指导老师 王红梅

老师介绍了什么是图腾:它的本意是标志,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先生翻译过来的词汇,图腾同时也是古代原始部落的信仰。说完之后,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一些图腾,老师又讲述了龙的种类和舞龙。随后,老师发下来一张纸,上面带有龙头和龙尾,我们要做一条“手摇舞龙”。我了解到舞龙是以穿插、扭跳、挥、仰、跪等多种姿势来不断展示表演的,所以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乞求平安和丰收,这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名俗文化,而现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剪、涂色与粘贴等方式,制作成了“手摇舞龙”。同学们的作品有的色彩丰富,像彩虹一样美丽动人;有的整个身体火红色看着就热情似火好运连连,总之各式各样、奇形怪状,什么都有,而我们也在欢笑声与成就感之中不知不觉地下课了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六(4)班 刘梓轩

指导老师 强艳

老师给我们看了各种各样的商标、标志,虽然它们的图案各不相同,但它们都有个统一的名字:图腾,而中国的图腾是龙。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:“世界上有没有龙?”同学们的回答各种各样,有的同学说:“因为古时候有个成语叫“画龙点睛”,里面就有龙。”有的同学说:“因为从未有人见过龙,见到的类似龙的尸骨只是别的生物的尸体罢了。”就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时,老师说:“其实龙是不存在的,而且成语‘画龙点睛’也只不过是个比喻罢了。”至此,辩论才画上了句号。

之后,老师给每人发了材料,我们将龙头、龙尾涂上色,再剪下来,将长条纸剪成弹簧状,再把一次性筷子与龙头、龙尾粘在一起,“手摇舞龙”就完成了。

圩塘中心小学

六(7)班 巫逸帆

指导老师 盛爱凤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
Copyright?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
地址:常州市新北区 春江镇圩塘永新路46号   电话:0519-85770010   苏ICP备10201501号-2